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衝擊臺灣菇類產業產能大幅衰退,農業部整合農糧署、農業試驗所、農會與民間資源,今(11)日於臺北小巨蛋北大廳,由臺中市新社區農會與日本「森產業株式會社」、臺灣「第一名店」公司簽訂三方共同合作備忘錄(MOU),並由新社區農會與農業試驗所簽署技術合作備忘錄;盼藉由臺日技術交流合作,培育菇類耐熱新品種,提升經營管理技術,幫助國產菇類產業升級。
在全球暖化下,國內2018年菇類年產值達117.16億元,其中香菇占86.61億元,但至2023年則分別衰退至91.31億元與66.15億元,呈衰退之勢。農業部指出,臺中新社因氣候適合香菇成長,為國內香菇重要產區,新社地區種植量約1億880萬包,約占全臺2億903萬包的52%,但由於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菌種劣化,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減少,菇傘趨薄。
為了確保香菇品質、產量及菇農收益,農業部農糧署及農業試驗所於產業鏈上已推動「智慧農業─菇類領航產業」計畫,在生產與包裝等各個環節不斷精進;三方合作備忘錄簽訂後,臺日雙方將積極進行技術交流及田間試驗,並以教育推廣提升國內香菇栽培技術,提高香菇產量、品質及國際競爭力;農試所也將提供新社區農會菌種繁殖及更新等相關技術諮詢及輔導等,為臺灣香菇產業建立強健基礎。
見證今日備忘錄簽約的農業部次長胡忠一表示,日本一個香菇太空包一年可生產600公克,國內本來可生產300公克,近幾年降到200公克,所以希望藉由臺日品種共同開發,以及經營管理模式改善,讓臺灣菇類產業升級到跟日本一樣。
胡忠一指出,農試所長期做新品種研發,農業部也對菇寮、菇舍改善,導入水簾式降溫等提供設施補助;以及引進智慧化設備,讓菇舍維持一定溫、溼度生產環境等;但過去都是自己研發、自己推廣,臺日簽署MOU合作研發「這是臺灣農業史上第一次」,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速度太快,所以需要國際間相互合作,臺灣長期比日本還熱,透過技術交流雙方可截長補短,在更短時間創造更好的新品種,改善經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