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量變產生質變」這句話用來比喻食品大量生產的工作情況更貼切的話了。就拿煮稀飯來說吧,在家裡煮一鍋稀飯可以開著中小火,不時用勺子攪動一下,半個小時、40分鐘也就煮好了。但要是你必須煮一鍋只比自己矮一點的稀飯呢?
你要用一個火力夠強的爐子,讓鍋裡的水能夠大滾,讓深鍋水滾的流動帶動米粒,以此防止鍋底燒焦。接著在稀飯糊化到一定程度時,再一口氣用打蛋器將米心打散,讓整個稀飯變成需要的稠度。開始攪拌的時機需要一些經驗才能完美掌握,攪拌會使被打碎的米飯更容易糊鍋,因此一旦開始攪拌通常就不能停下來了。而要是時機沒掌握好,接下來的20分鐘你都只能一直攪拌那鍋稀飯,讓100多公分的大鍋從水面到水底都不斷地流動,那煮好手大概也軟了。
另一個例子是炒蛋。當60、80公斤的蛋液倒進鍋子裡,蛋液表面距離鍋底大概有30公分以上,這時不管怎麼攪拌也只有鍋子接觸面的蛋會熟,其他部分是幾乎無法受熱的。這時只能不斷地將蛋液往剩下的鍋壁潑,等蛋在鍋壁上凝固再刮下來。這過程與其說是在炒蛋,其實比較像是在做可麗餅。其前置工作打蛋當然也是一樣的。
如果有一頓飯要用600公斤蛋的炒蛋,那用液蛋就是用小刀劃開120包袋子(每包5公斤)。看起來還是不少,但因大量炒蛋本來就需要時間,在作業現場邊拆邊炒都還算愜意。很不幸地,想像有一天凌晨5點你到了工廠,找不到那120包液蛋,只看到一棧板一棧板的全蛋──約6,000顆。你的工作內容忽然增加了打6,000個蛋還有將其攪拌均勻,在人力與時間都不變的情況下,你要如何規劃你的工作流程?
我的規劃就是一直打一直打一直攪一直攪,其他什麼都不管。
中華超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