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 drugwatch)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時,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醫生常常強調這些指標的重要性,醫學檢查時也總是重點檢查它們。但是,你知道嗎?這樣的認知其實已經落後了十年!
根據2021年《Open Heart》雜誌上諾斯教授的研究,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已經不單純是大家熟知的「高膽固醇」。其實,這些傳統觀念只是冰山一角,有一些更重要的風險因素正在逐漸浮出水面。以下是引發心臟病的主要風險排名,看完這個榜單,你可能會對心臟病的防治有全新的理解!
(示意圖/ drugwatch)
風險排行 Top 5:讓你意外的元凶
1. 第二型糖尿病
是的,你沒看錯,糖尿病竟然是心臟病的頭號風險因素!不受控的糖尿病,無論是二型還是一型,都會大大增加心臟病風險。這種風險比例與吸煙導致肺癌的程度相似。
2. 代謝症候群
當你的身體代謝出現問題,心血管系統就可能成為第一個受害者。代謝症候群包含了多個風險因素,如腹部肥胖、胰島素抵抗和高血壓,這些都會推高心臟病的機率。
3. 高血壓
不用多說,高血壓大家都耳熟能詳。血壓升高意味著心臟承受的壓力增大,長期如此,心臟會變得更脆弱。
4. 肥胖
肥胖不只是體型問題,它還關係到你的心臟健康。肥胖可能引發一系列心血管問題,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這些都會對心臟健康構成威脅。
5. 吸煙
吸煙有害健康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跟糖尿病等代謝問題相比,吸煙的危害反而顯得「小巫見大巫」。這意味著,如果你愛吃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物,對心臟的損害可能比吸煙還要嚴重!
(示意圖/ propelphysiotherapy)
家族遺傳 VS 生活習慣:誰是主因?
家族遺傳也是心臟病的一個風險因素,不過這裡的「遺傳」不僅僅指基因,更包括生活和飲食習慣。如果一家人都愛吃高油脂食物,不運動,那麼這個「家族遺傳」對心臟的威脅也不小!
(示意圖/ drugwatch)
生化標記物也很重要!
在生化指標方面,幾個容易被忽略的數據也與心臟病風險有關。這裡列出幾個重點:
● 胰島素阻抗:這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是心臟病風險的高階指標。
● 三酸甘油脂:高三酸甘油脂水平容易引發動脈硬化,進一步增加心臟負擔。
● 脂蛋白和非高密度脂蛋白:這些指標反映的是血液中脂質狀況,比單純的總膽固醇更有意義。
至於大家熟悉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呢?其實它的影響力遠遠低於上述指標,只有糖尿病風險的十分之一!如果醫生只強調降膽固醇而忽略胰島素阻抗或代謝症候群,那可能無法真正預防心臟病。
(示意圖/ drugwatch)
防治心臟病:我們該做些什麼?
既然心臟病的風險因素這麼多,我們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建議:
1. 控制血糖
健康飲食、減少糖分和精製碳水攝取,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
2. 適度運動、管理體重
肥胖帶來的心臟病風險不可忽視。適當的運動和健康飲食能幫助你保持理想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戒煙
雖然吸煙的危害在這份風險榜單中不算最高,但戒煙仍然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 減少慢性炎症
長期的低度炎症對心臟有害,可以透過抗氧化飲食和減壓來降低炎症水平。
(示意圖/ drugwatch)
總結來說,想要預防心臟病,除了「三高」之外,我們更應關注糖尿病、代謝問題以及慢性炎症等。與其一味降膽固醇,不如全面改善生活方式,打造健康的心血管系統!
中華超傳媒
(文/ 曾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