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中心/綜合報導

在各式社區關懷與公益行動中,近年多了一個熟悉身影,長期投入地方服務的李秉義。他以「利他、共善、共榮」作為行動準則,帶領團隊在不同場域回應實際需求,逐步形成一套民間版的公益參與模式。

李秉義與「素道同修坊」志工陸續參與花蓮震災物資協助、偏鄉國小物資捐贈、城市代用餐計畫與育幼院陪伴等行動。團隊多依據學校、社福機構與合作店家提出的需求進行規畫,採取小規模但持續性的做法,希望讓資源穩定流動,而非一次性出現。

在理念上,他將「利他」視為出發點,主張在能力範圍內優先思考他人需要;「共善」則強調不分宗教、階層與背景,只要能讓更多人受惠,都是合作對象;「共榮」則是希望透過長期關係與互相支持,讓受助者、參與者與合作單位都能在過程中獲得成長,而不是單向給予。

這樣的想法,與近年企業界討論的「善經濟」「利他型領導」有若干呼應。何日生推動善經濟概念,施振榮長期倡議以利他精神帶動組織文化,多從企業與產業層面切入;相較之下,李秉義所代表的,則是以社區與民間網絡為主體,從日常場景實踐相近價值的一種路線。

整體來看,李秉義並未強調擴張組織規模,而是以穩定行動、清楚理念與在地連結,累積一套以「利他、共善、共榮」為核心的參與方式。在公益型態多元化的今天,這類由民間自發、從生活現場出發的實踐者,為社會如何落實價值提供了另一種觀察視角。

回覆

刪除回覆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相關新聞

關注我們

投票表決

熱門分類

最近評論

  • user 由 Anonymous

    ...沒有官商勾結...沒有中飽私囊

    quoto
  • user 由 Anonymous

    包租代管!

    quoto
  • user 由 Anonymous

    成也花園 敗也花園

    qu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