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農業專才為眾人所熟知,但他深入的農業研究與作為,一般人並不很清楚,農傳媒邀請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玠廷爬梳李登輝作為農業人的一生,以饗讀者。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2020年7月30日辭世,享耆壽98歲。在他將近一世紀的人生歲月中,有著許多予人印象深刻的身分,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民主先生的稱號。然而除了政治人物這個身分,李登輝同時也是一位聞名於世的農經學者,本文僅就他早年投身農業研究、政策擘劃的幾個關鍵事件,從臺灣農業發展的視角,介紹一個不那麼為大眾所熟悉的李登輝。
在1984年2月15日,被蔣經國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之前,李登輝的職涯可說都與農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學術養成來說,在日治時期就讀臺北高等學校的他,以現今的角度來看可說是學霸中的學霸,由於太平洋戰爭的關係,他的大學生涯歷經了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與臺灣大學兩校之農業經濟學系的學習,並於畢業任職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期間,兩度赴美進修,最終於1968年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之學位。
除了兼任母校台大農經系的教授職務外,李登輝的公職生涯歷經了:臺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農復會技正及農業經濟組組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農業專業)、臺北市長、臺灣省政府主席……等職務。儘管就一個政治人物而言,李登輝晚近最常為人所提及與農業議題的連結,是他初接任總統初期(1990年)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這個改變,讓臺灣的農地問題變得更難解,持續至今日。然而,李登輝在真實意義上成為一個政治人物之前,我認為他對臺灣農業發展有兩個階段的貢獻:
第一個階段,是他任職於農復會的這段期間。這個階段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標準的技術官僚。在研究上,他陸續與謝森中、梁國樹、陳希煌……等經濟學巨擘合作,除了彙整、評估臺灣二戰前後的農業生產資料外,也系統性的分析臺灣農業發展的特殊性(如,李登輝與謝森中合著之〈臺灣農業的投入—產出的分析〉一文)、參與如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跨國研究計畫。而在政策的推動上,他也在農復會任職的過程中,研擬過農業建設四年計畫及長期經建計劃。
由於這個階段對臺灣農業發展全面性的研究經歷,促發李登輝對臺灣戰後整體社會發展過程中,農工不平衡現象的關注。因此,在取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經碩士返國任職於農復會,他再度於1965—1968年遠赴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他的研究重心也開始聚焦於對臺灣農、工部門間的資本流通現象的探討。他也在此基礎下,延伸探討了民國五十年後因為經濟結構轉變與農工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對於相關調適措施的研究。
取得博士、離開農復會後,李登輝扶搖直上的仕途讓他對於臺灣農業發展有了更為積極的作為,也正式進入了另一個能夠直接影響農業走向的階段。舉例而言,在他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期,因應臺灣社會因為農工發展失衡所致之沉痾,如:所得落差、勞動力生產低落、資本流出過量、技術進步遲緩,及農村公共服務落後…等,提出過以下農村建設措施:
1、 廢除肥料換穀制度
2、 取消田賦附徵教育捐
3、 放寬農貸條件
4、 建立農產品運銷制度
5、 加強農村公共建設
6、 推廣綜合技術栽培
7、 劃設農業生產專業區
8、 加強農事推廣工作
9、 鼓勵農村地區設立工廠
即使是擔任台北市長期間(1978—1981),他也曾經針對當時木柵區指南里的鐵觀音產業,提出環境優化與推廣行銷措施,提供年輕人能夠留鄉繼續從農的條件。
無論是擔任技術官僚,以研究為主的社會實踐模式時期,或是在實質擁有政策擘劃權利的階段,李登輝對於農業發展的態度是在務實、理性面對臺灣農業的未來走向的同時,也保有對於維繫臺灣以農立國的使命與情懷。面對臺灣戰後土地改革後,以及農業部門經歷擠壓式(squeeze)發展下的結構狀況,他在1972年擔任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的任內,就認為對於個別農家而言未來最有利的方向,是朝向生產規模擴大與生產方式專業化的發展,並於當時的《豐年半月刊》中,撰寫〈農業生產專業化與農業金融〉一文,提出在因應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現代化需求的需求,農業金融體系也應當隨之配合改進的相關論述。
然而,臺灣社會農工失衡的發展,並不單純只是農業經濟與其他產業間的收入落差,在心理上對於農業、農村生活失去信心,長遠來說對於臺灣農業的發展衝擊尤為劇烈。這樣的觀察也體現在他個人對於在農復會工作階段的反思,認為農復會對於臺灣農業發展的貢獻,在技術層次上相當成功,但是在社會、文化,甚至是政治經濟的層面上就有所不足。
這樣的反思,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在他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時,會以「培育八萬農業建設大軍」為政策,在改善農業生產與生活環境為配套的前提下,推動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農村/農業建設體系。在推動八萬農業(建)大軍的過程中,有段有趣的插曲:李登輝在省議會答詢時曾表示,農村少年不願留在農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找不到結婚對象。因此,他特別促請農村少女要留在農村,作為農業建設大軍的後盾與賢內助。
政治上的李登輝,影響了臺灣近三十多年來的發展。然而,從出生在淡水三芝鄉間起算,李登輝的一生絕大多數的歲月見證、參與,以及影響了臺灣農業與農村的發展歷程。農業面向的李登輝同樣精采。儘管時過境遷,他所提出的諸多論點和政策方針,仍舊對於今日我國所面臨的農業處境存在值得深究的價值。
謹以此文,概述李前總統對臺灣農業發展的影響與貢獻。
中華超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