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Honda)
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於去年 12 月 23 日時聯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將成立一家聯合控股公司以整合旗下業務,目標在 2025 年 6 月前達成最終合併協議,並於2026 年 8 月成立控股公司。這項消息震撼了全球汽車市場,若計劃順利,未來可能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版圖。
合併背後的動因:應對全球汽車產業轉型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與日產社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記者會上強調,這次合併並非「救援日產」,而是雙方為了應對電動化、智能化及全球化轉型所作出的戰略決策。
據《日經新聞》報導,兩家公司早在去年3月就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8 月進一步深化合作,開始在電池技術、電動軸及其他基礎技術領域進行聯合研發。然而,隨著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崛起以及新進參與者對市場的衝擊,雙方意識到僅憑合作難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最終決定通過合併達成更緊密的經營整合。
三部敏宏直言:「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必須在 2030 年之前建立足以抗衡的競爭力,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如果合併成功,將成為僅次於豐田(Toyota)與福斯(Volkswagen)的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
(圖/Nissan)
合併三大核心目標:技術創新、全球競爭力、永續發展
此次合併的三大核心目標清晰明確,雙方將致力於提升未來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面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強勁對手時。
1. 技術加速與產品競爭力提升
本田與日產將整合雙方在電動車(EV)和次世代軟體定義車輛(SDV)平台上的技術優勢,推動創新研發,並加速本田摩托車業務的電動化進程,以推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2. 整合資源應對全球市場挑戰
控股公司將共享生產線、零部件採購和研發資源,藉此分攤巨額開發成本,提升生產效率,並應對來自中國及其他市場的激烈競爭。
3. 推動碳中和與安全技術發展
雙方將加速可持續發展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碳中和和零事故技術的研發上保持領先,確保在環保和行車安全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儘管進行經營整合,本田與日產強調將保留各自品牌與企業文化,力求在保持品牌獨特性的同時,實現資源最大化共享。
(圖/Nissan)
合併中的隱憂:領導權之爭與市場質疑
然而,這場合併並非毫無阻力。據日媒報導,本田已提出收購日產股票並將其轉為子公司的計劃,以此掌握經營主導權。然而,這一提議遭到日產內部的強烈反對。日產方面堅持,整合應該在平等基礎上進行,拒絕成為子公司。這場領導權之爭為合併計劃蒙上陰影,未來談判進展恐將面臨挑戰。
此外,前日產執行長 Carlos Ghosn 對此合併持悲觀態度。他在先前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指出,兩家公司在市場定位和產品線上高度重疊,合作難以產生「1+1大於2」的協同效應。他認為,這筆合併背後更像是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政治推動,而非市場邏輯驅動。他直言:「這筆交易沒有工業邏輯,更多是政治考量。」
全球汽車市場將會重新洗牌
儘管存在內部分歧和外界質疑,本田與日產的合併計劃仍為全球汽車市場帶來重大變數。若合併順利,未來新公司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IPO),而原本的本田和日產股票則將下市。
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席捲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正在加速演變。本田與日產能否透過這次合併突破重圍,與豐田、福斯等巨頭一較高下,還需時間驗證。然而,這場合併無疑為日本汽車產業乃至全球汽車市場揭開了新篇章。
中華超傳媒
回覆
刪除回覆投票表決
最新消息
獲取最新新聞
訂閱我們的新聞,以獲取最新新聞和獨家更新。
最近評論
-
由 許執行長
內容不正確請修正 會長交接由總會長林淑敏監交,你所拍攝的照片畫數與質感需要更進一步。
-
由 Anonymous
包租代管!
-
由 Anonymous
成也花園 敗也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