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Unsplash)

近期部分建商以「讓利三成」為號召銷售建案,儘管讓人產生房價可能鬆動的期待,但專家提醒,若臺灣房價實際出現三成跌幅,帶來的恐怕不只是購屋機會,而是一連串的經濟與社會衝擊。

求才令

House91找房趣企劃室主任曾崇典分析,臺灣逾七成家庭資產集中在不動產,房價若大幅下修,不僅將導致家庭淨值縮水,還會使高成數貸款族陷入「負資產」風險,造成消費信心重挫、內需緊縮,影響整體經濟動能。

金融體系也難以倖免。曾崇典指出,銀行房貸資產比重高,一旦房價滑落、抵押價值縮水,可能推升不良債權比率,引發金融機構財務壓力,甚至引起信貸緊縮與金融市場波動。


(圖/ Unsplash)

同時,房價修正將壓抑建案推動與交易熱度,建商延工、停工風險升高,連帶衝擊營造、建材、裝潢、仲介等產業鏈,失業風險也將升溫。他指出,房市與實體就業緊密相連,影響將迅速擴散。

地方政府財政亦將受創。各地稅收高度依賴房地產,包括地價稅、契稅與房屋稅等,房價若崩跌,將導致稅基調降、建設資金短缺,進而壓縮教育、交通與社福預算,影響公共服務品質。


(圖/ Unsplash)

一位在新北市工作的33歲科技業工程師黃先生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與妻子去年以每坪60萬元購入一間新店重劃區預售屋,自備款已幾乎耗盡積蓄。他坦言,若短期內周邊價格大跌,心情一定受影響。「雖然是自住,但看到房價腰斬,心裡難免不安。」他更擔心,若市場信心持續下滑,交屋後房貸壓力和生活品質將同步受到影響。

更關鍵的是社會信任體系的維繫。若預售屋價格出現劇烈波動,將引發已購戶不滿,甚至形成法律糾紛與社會抗議。曾崇典強調,制度若無法提供穩定與保障,即使房價下跌,市場信心也難以恢復。

他認為,與其期待價格調整,不如聚焦制度修復。包括預售制度改革、資訊透明化、都更流程簡化與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才是重建房市健康與可負擔性的關鍵。他提醒:「比房價崩盤更危險的,是制度失能。」

買賣房屋第一品牌

找房趣House91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

回覆

刪除回覆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關注我們

投票表決

熱門分類

最近評論

  • user 由 Anonymous

    ...沒有官商勾結...沒有中飽私囊

    quoto
  • user 由 Anonymous

    包租代管!

    quoto
  • user 由 Anonymous

    成也花園 敗也花園

    qu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