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掀起一場電動車(EV)產業革命,不僅徹底改寫了本土車市格局,更對全球汽車產業帶來強烈衝擊。從技術創新、價格競爭到出口擴張,中國車廠正以驚人速度崛起,逼迫傳統車企重新定位甚至退出市場。
新能源車崛起,淘汰潮加速
中國的新能源車(NEV,包括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車)市場正在迅速壯大。2025年上半年,中國NEV出口年增率達48%,接近100萬輛。特別是在6月,單月出口就達19.8萬輛,創歷史新高。比亞迪、奇瑞、上汽等本地車廠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市佔率持續攀升,令外資品牌如大眾、豐田等倍感壓力。
不過,快速成長也引發激烈價格競爭。為爭奪市佔率,各大車企持續削價,導致整體產業利潤被壓縮。中國政府甚至多次呼籲業者避免「過度價格戰」,以防止惡性循環。
小米SU7- 翻拍自網路
特斯拉光環不再,中國品牌全面圍攻
曾經風光無限的特斯拉,如今在中國市場的地位節節下滑。2021年初,特斯拉在中國的市佔率約為11%,而截至2025年中,這一數字已驟降至僅4%。面對比亞迪、蔚來、小鵬和剛進軍市場的小米等品牌的夾擊,特斯拉正迅速失去優勢。
小米推出首款電動SUV「SU7」後,一天內即獲得超過24萬筆預訂,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本地品牌的強烈認同與期待。相較之下,特斯拉近年在中國推出的新車款創新乏力,無法延續過往熱度。
「中國製造」電動車進軍歐洲與全球
中國電動車品牌不僅在本土市場攻城掠地,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比亞迪已在匈牙利設立工廠,並於2025年4月正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此外,奇瑞、吉利、長安等品牌也紛紛進入英國與歐洲市場,透過與當地合作、建廠與銷售網絡拓展版圖。
雖然美國與歐盟紛紛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以保護本地產業,但中國車廠透過價格優勢、快速迭代與當地生產策略,依然具備極強競爭力。專家認為,即使在關稅限制下,中國品牌仍能憑藉成本與效率優勢,穩步擴張海外市佔。
技術與製造優勢成關鍵競爭力
中國車廠的一大核心優勢在於技術創新與高效製造流程。與傳統車企往往需時三至五年才能開發新車相比,中國車廠可在不到兩年內完成產品設計與上市,效率提高40%以上。
比亞迪透過垂直整合、自主電池研發與平台化設計,降低成本並加快量產。蔚來與小鵬則投入自動駕駛與智慧座艙技術,並積極發展換電站、超快充等基礎設施,力求以創新搶佔市場。
傳統車廠面臨生死存亡關卡
在中國市場的猛烈夾擊下,不少國際品牌車企正陷入生存危機。許多老牌車商正在關閉中國工廠、裁撤銷售網絡,甚至退出市場。與此同時,部分業者選擇與中國廠商合作或借用其平台,尋求轉型契機。
但產業專家指出,若傳統車企無法在研發效率、數位轉型與成本結構上迎頭趕上,很可能將被中國新勢力徹底淘汰。
結語:中國重塑全球車市版圖
從技術主導、製造效率到價格戰略,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逐步重塑全球汽車市場格局。這場革命不僅是電動車的競爭,更是產業鏈整合、創新能力與全球市場拓展的較量。未來幾年,中國車廠能否持續保持優勢,將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關鍵觀察指標。